技术创新始终是铁路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。从蒸汽机车、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,火车向着新的时速开行。近年来,伴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,一些国家再次将目光转向铁路,率先实现了客运高速化、货运重载化及运营管理自动化,铁路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,运输成本不断下降,竞争力显著增强,世界铁路走上了复兴之路。
放眼世界铁路的发展,铁道部党组坚定地实施科教兴路战略,在扭亏增盈中加大科技含量,使技术创新成为铁路扭亏的推动力量。
“客运普遍提速技术”是中国铁路的一张技术王牌。利用它,铁路推出了夕发朝至列车、子弹头动车组等新型客车。这项技术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,涉及线路、机车等方面,正是长期的技术储备和有计划的系统试验,才保证了1997年4月1日、1998年10月1日等几次全国铁路大提速的成功。
经过提速,全国铁路实现了500公里距离“朝发夕归”,1200公里左右“夕发朝至”,以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城市为中心,2000公里“一日到达”为期不远。时速200公里的动力集中型电动车组、时速180公里“两动两拖”内燃动车组已完成系统试验和安全评估,在广深等线投入运用。目前,全国快速、高速机车已达到数百台,快速客车已达到2000多辆,空调客车已达一万多辆,占全国客车保有量的30%,一批先进、效率高的客站服务设施投产使用。
“快捷货运技术”首开我国铁路保证货物运输送达准时之先河。铁道部先后成功开发出一批快速货车,同时采取技术措施,在我国特有的客货混跑的铁路上,提高货车的运行速度,开行“五定班列”和“行包专列”。
纳入铁路技术创新规划的“铁路信息化工程技术”,又使铁路的扭亏增盈工作如虎添翼。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开始投产应用,提高了运输管理的准确性和速度。
过去,铁路一本火车时刻表一定几年不变。个中因由,除了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,市场观念不强外,编制列车运行图手段落后,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在这次气壮山河的扭亏攻坚战中,铁路管理者向科技要生产力,采用计算机编制全路运行图技术已经成熟。1998年10月1日,中国铁路第二次大提速的新列车运行图,就是首次采用计算机编制出来的。
给广大旅客带来极大方便的,当属“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”。目前,全国铁路已有500多个车站、近6000个窗口实现了计算机售票,占售票额的80%;建成了铁道部客票中心和24个地区客票中心,各地区中心实现了联网售票、异地售票,甚至在一些城市的银行、邮电局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购买火车票;北京地区还实现了网上订票。技术创新对促进铁路客运营销,扭亏增盈,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值得一提的是,铁路成本问题在这次扭亏攻坚战中,终于有了计算的依据。几十年来,铁路运输系统吃“大锅饭”,一个客观原因在于无法准确计算出运输过程中不同路径、不同车种、不同货物、不同编组占用的成本。而今,经过艰苦攻关,“中国铁路成本计算系统”已经研制成功并开始投入使用。这为铁路实现“实实在在、不带水分、高质量”的扭亏提供了基础保障。
回首扭亏历程,铁道部党组认识到,科学技术的确是第一生产力。正是技术创新为铁路持续增盈、可持续发展,提供了强大的后劲。1998年,全国铁路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已经达到1.79亿元;1999年又有所增加。
一次扭亏,就是一次管理的革命;一次扭亏,就是一次生命的升华。“扭亏攻坚战”以中国铁路实现扭亏为盈,摆脱连续五年的亏损,完成党中央交给铁路人“争当交通战线扭亏突破口”的光荣使命而告终。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铁路人的士气,给传统的中国工业走出亏损,走向新生带来了许许多多深刻的启迪。
就在本组报道即将结束之际,从铁路春运前线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:在今年的春运中,铁路运输不仅圆满地完成了节前春运任务,而且实现了日均客运收入过亿元的极好成绩,春运运输收入最少将突破60亿元。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从春运前线巡视归来,感慨万千。春运,已经成为铁路发挥作用,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时期。这就是中国铁路人从“扭亏攻坚战”中获得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。
铁路行业提前一年扭亏,是中国铁路献给新世纪的一份厚礼。管理出效益!敢管会管出成绩!经过扭亏攻坚战的洗礼,中国铁路正以新的体制与机制、新的技术与装备昂首驶向21世纪!